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知識天地 日記與臺灣史研究-許雪姬

知識天地
日記與臺灣史研究
許雪姬研究員(臺灣史研究所) 一、前言
(一)日記的史料性質
日記是個人逐日將行事、感知寫成文字而成,是個人最私密性
的材料。有人鉅細靡遺、有人擇要而記,有的逐日寫,有的有感覺才寫,形式內容不一而足。雖然透過文字也有不能表達當時情緒於萬一之憾,但仍然是了解記主個人最重要的史料。日記往往是記主回味過去、做為參考而存在,並沒有出版的打算,故能直言無諱地寫下自己的感覺。寫日記的人都知道,保存日記是一種負擔——怕被偷看;在緊急時必須燒掉;在天災中無法搶救;在記主過世後家人隨意棄置,與人俱亡,因此能保留下來的日記(特別是較長期)特別珍貴。
(二)臺灣總督府檔案數位化後的迷惘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臺史所、經濟所、社科所(今人社中心)於1997年起與臺灣省文獻會合作,將文獻會鎮館之寶的「臺灣總督府檔案」數位化,這是一項臺灣史學界最早、最重要的數位化工程,從此我們可以在研究室閱看這些檔案,做更深入的研究。當數位化完成後,我赫然了解,如果我們僅利用總督府檔案、總督府發行的報刊、雜誌來研究日本時代的歷史,那只能歌頌其殖民現代化,但日本治臺的真相果真如此?除
了臺灣人辦的報刊、雜誌外,難道沒有其他史料,可以真正了解被殖民的臺灣人的心聲?林獻堂先生長達27年的日記出現了,成為最頂級的私人資料。往後學界也因之開始重視日記資料的使用。
(三)日記的出現:以林獻堂日記為例
我在2003年受霧峰林家委託研究日治時期的林家,林獻堂先生的長孫林博正先生提供一份影印的日記以供參考(而後提供整套日記原件)。我翻閱後認為,這是一部足以表達臺灣上層階級對外來統治者肆應的態度:有抗拒、有屈從、有合作,透露出日本、中華民國統治的真相。然而這部日記包含的人、事、物太複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因此興起集合同道解讀這部日記的想法。經林家同意,再經李遠哲院長、近史所呂芳上所長、臺史所籌備處劉翠溶主任的支持下,自1999年4月起一面解讀、一面出版,終於在2013年12月中旬全部殺青,前後費時13年多。 二、「灌園先生日記」的真實性重要性與侷限性 這部長達27年,橫跨兩個時代的日記,其內容真實性及重要性為何?而其使用的侷限性又何在?
(一)真實性:要確定日記史料的價值前,必須先考訂其記載的內容是否合乎史實。我用1930年3月2日(隨機選取)林獻堂之妻〈楊水心日記〉、革命同志《蔡培火日記》與之比對,筆法雖有不同,但所載事實相同。再用1934年8月15日林獻堂另一後輩同志《葉榮鐘日記》,互相比對,《灌園先生日記》的可信度沒有問題。
(二)重要性:日記除了是研究記主、其家族、交友狀況最好的資料外,做為臺灣民族運動的領導人,他的日記載有不少重要證言,可以映證、補充歷史。如戰後發生的「臺灣獨立事件」(或稱「臺灣自治事件」),
參與其內的林獻堂何以能在行政長官陳儀的「漢奸總檢舉」下脫身?二二八事件中,他如何營救嚴家淦出險?
這些他親身體驗的忠實記載,其珍貴性無可比擬。
(三)有限性:日記畢竟是極主觀的個人紀錄 ,所記錄的很難照觀全局,因此在研究利用上有一定的限
度。如日記資料的簡略性,林獻堂日記最重視的是記下當天在他眼前出現的人物,但每天日記只在300字左右,
因而常失之簡略。以同是櫟社社員的張麗俊(水竹居主人),他參加每一次櫟社例會時總是鉅細靡遺地記載,
相對於林獻堂則只是扼要記載;但林獻堂比起另兩個櫟社成員傅錫祺、陳懷澄,則又詳贍過之。日記還有人
名判讀困難的問題,如同名而無姓,如何分辨?記主用暱稱稱呼親朋如何考訂?日記牽涉到私領域,出現許
許多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使用日記若不了解其中的人物,日記的效用會大打折扣。 三、更多日記的出現與建立「日記知識庫」
每一部日記代表記主不同的社會生活,如能找到同時期、同地區或記主間是某一類同儕團體的日記,或
記主有父子、夫妻關係的,在使用上更能互為參考;即使不同時期,職業也不相同,日記也具有了解多元社
會的功能。
(一)目前所能掌握的日記:除了《灌園先生日記》外,已出版的有《劉吶鷗日記》、《鍾理和日記》、
《簡吉獄中日記》、《楊基振日記》、《呂赫若日記》、《水竹居主人日記》、《吳新榮日記》、《臺灣總
督田健治郎日記》、《內海忠司日記》、《馬偕日記》、《許壽裳日記》、《夏德儀日記》、《陳克文日記》。
至於已掌握尚在解讀整理中的有〈黃繼圖日記〉、〈池田幸甚日記〉、〈吉岡喜三郎日記〉、〈傅錫祺日記〉、
〈陳懷澄日記〉、〈葉盛吉日記〉、〈楊水心女士日記〉,此外還有〈林玉雕日記〉、〈吳鴻麒日記〉、〈林
痴仙日記〉、〈林紀堂日記〉、〈陳岺女士日記〉、〈高慈美女士日記〉(以上為臺史所所藏),臺灣歷史
博物館則有《陸季盈日記》。至於已出版12冊,但尚在解讀的有《黃旺成先生日記》。上述記主有日本在臺
官僚如總督、知事、局長、警察;有5個櫟社成員,有5個霧峰林家成員(2女、3男)的二對夫妻,有2個醫生,
有2個法界人士。就地域上來說以臺中地區為多,臺北、臺南地區較少,尚未有東部地區的日記出現。
(二)「臺灣日記知識庫」的建立:
1、授權:有鑒於私人資料對比於公家檔案的重要性,以及日記的私有性可遇而不可求,因而建置日記資
識庫以提供學界研究是為當務之急。然而日記的私密性以及日記內容提到的第三者,是否引起家族以及第三
者的不滿,則是開放日記知識庫的隱憂。在評估建置日記知識庫時,先取得記主的嫡系子、孫同意是首要之
務,其次是解讀者的授權;至於非中研院臺史所所解讀、出版的日記,則必須分由原出版單位臺灣文學館、
國史館,記主後人,解讀者授權。
2、建置:中研院臺史所在2008年3月確立以wiki作為系統開發工具,先以《灌園先生日記》、《水竹居主
人日記》做為數位加值的標的物,由於這兩套日記都有詳細解讀,因此也包括解讀檔。往後為使搜尋更順利,
檢索範圍可包括日記、解讀檔,也可單獨搜尋。這套日記因書寫包括日文與中文,因此日文部分都譯成中文。
也有日記採用舊曆記載,為了方便用日期檢索,頁面附有日曆,以方便讀者。
3、開放:2009年9月在院內開放,10月配合「日日是好日:臺灣日記特展」,向學界及社會大眾進行推
廣工作。由於反應不壞,也未產生後遺症,因此在2011年9月對外開放,凡國內學術研究與公務皆可使用(用
edu.tw或gov.tw電子郵件認證申請)。期間除上述《灌園》、《水竹居主人》日記外,陸續加入6部日記,以及
《三好德三郎回憶錄》。目前日記知識庫已有926萬字(在後台正在處理的超過300萬字)。迄2014年2月為止,
網頁瀏覽量已有251,971次,而在臺灣博碩士論文引用臺史所「日記知識庫」中八套日記的共有327人(刪除重
複人數),引用的研究所包括臺史、臺文、中文、法律、音樂、藝術、政治等領域。以《灌園》128筆最高,
《水竹居主人》125筆其次,這還不包括專書及期刊論文。目前在政大臺文所、成大歷史所都有開相關日記的
課程。 四、後記
日記研究已成為臺灣史研究中的一部分,單一且多年期的日記,不僅是記主個人傳記的頂級資料,更是
家族史、女性史、交友圈、婚姻圈重要的研究素材,而個人的精神史、書寫文體也都有進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如果是以多種日記為素材,則可研究的層面更廣,記載同一事件,可參證之處更多。如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
降這一天,這些記主如何面對?就是一例,而面對日治、戰後兩個時代,臺灣人如何因應,也可在日記記載
中看出時代的氛圍。日記透過解讀、出版、建置日記知識庫後,已廣泛為學界所使用,但日記資料有其主觀
性和記載錯誤之處,在應用上有其限制,使用者不可不察。



http://newsletter.sinica.edu.tw/news/read_news.php?nid=83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