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搞不清民意的政黨終將被掃進垃圾場

搞不清民意的政黨終將被掃進垃圾場2014-12-04


九合一選後,敗選與勝選的兩大政黨都在暢談改革,但改革什麼?敗選的國民黨卻自稱「國家總路線」沒有輸,行政院自認政策沒輸,是輸了政治,看來執政者連輸在哪裡都不知道;勝選的民進黨針對未來則美名為兼顧與平衡,實際上言語空洞,仍無中心價值,講不出個所以然。可見,改革若是改革別人,大家都頭頭是道,一旦要求自我改革,盲點便無限擴大。
這次選舉的結果,社會普遍共識是洪仲丘事件、服貿抗爭、太陽花運動、頂新黑油風暴所不斷累積的民怨高張,衝垮了國民黨的傾中權貴防線;台北市與即將升格的第六都桃園,兩位與中國領導當局交好的政治世家之子雙雙落敗,提供了有力證據。箇中投遞的選民意向非常清楚,那就是多數台灣公民要求世代正義、階級正義、與台灣這個小國的生存正義。因此,既有世代決定以改投他黨或不投票,新興世代則收起冷漠群起參與調整了選票結構,共同來懲罰國民黨,教訓馬英九。


如果前述假設是正確的,各政黨從政人士如何回應最新民意,當然就要切中要害、搔到癢處,萬不可文不對題、自以為是。至於冥頑不化、仍事敷衍者,如內閣總辭竟是祭江宜樺一人換取原班不動政策續行,很快地在一年後,民怨會以更大規模的形勢捲土再來。



當前台灣迫切的核心困境是什麼,那就是必須解決如何給年輕人希望,讓中壯代強健,使老年有尊嚴的難題,提綱挈領就是正面面對並且有效因應低薪化與少子化的挑戰。治國者若做跨國比較,必須回答國人一個簡單疑問:同樣受到全球化衝擊,儘管安倍經濟學刻受到檢視,何以鄰近的日本房價、物價和台北相當,大學生起薪仍是台灣的二、三倍以上?



六年來馬政府執意進行與中國經濟一體化的路線,是在改善、還是惡化人民的生活待遇?經貿部門面對製造業普遍流於代工、成本至上、削價競爭、微利餬口的產業結構,連帶服務業也被迫走上「俗又大碗」的求生法則,導致提升國家整體「勞動價值」的概念被完全棄置,從而陷入所得低、購買力低、產品銷路低、投資誘因低之貧窮的惡性循環(Vicious Circles of Poverty),又採取了什麼對策?或者是領導者形式主義至上,少數人創造GDP的表面數字遠比多數人的切身感受更重要?還是意識形態作祟,其實是政治使命凌駕一切?



國民黨總是講陳水扁八年如何,但是讓馬英九來做做看也已經超過六年,結果人民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下場比以前更慘。一個最基本的常識:以中國人口母數是台灣五十六倍的國力,國民所得與台灣仍有相當落差的情況下,如果要競相追逐低人力成本、低附加價值,不要說國內調薪無望,勞工淪為祭品,企業本身不致力於自有品牌、創新升級,這也是典型的夕陽遲早下山短線決策,何況近年中國快速複製台灣的發展路徑後,兩岸的產業結構早就競爭大於互補;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集中全力鼓勵產業加強研發以維持領先優勢的治本對策,改善產業環境引導根留台灣以創造就業,改善勞動價值,卻本末倒置,過度誇大降低對中國出口關稅的特定產業效果,避而不談中國進口台灣關稅也須互惠的產業損害,加以國際經貿談判能力嚴重不足,服貿與貨貿協議的內容遭中國主導,台灣利益旁落,形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這些年來此種由國際貿易派誤導下的不當經濟路線,還未計算無法勝數的政治代價,已經令受薪者無法翻身,畢業生就業困難,終至青年革命的爆發,甚至透過選票表達憤怒。如此清晰的態勢,不料剛在地方選舉獲利的民進黨,竟也宣稱:民進黨不會把九合一選舉視為台灣民眾對馬政府兩岸政策的公投,這次選舉也不應被視為中國的失敗。還強調:在台灣總統大選前,有短暫的機會之窗在立法院通過兩岸監督條例。這些表述是否符合台灣民意的事實?選民必有公評。

改革不是喊口號,搞不清楚民意的政黨,並無法靠對手的失敗而執政,即使勉強上台,也會很快被掃進垃圾場。這才是這次選舉最大的示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