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新加坡模式與中國模式

新加坡模式與中國模式
2015-04-05 ●王景弘
台灣與中國都有過「新加坡能,為什麼我們不能」的迷思,但兩者都選擇不走所謂新加坡模式。台灣走向民主體制,中國經濟走國家資本主義,政治仍是一黨專制。
威權統治時代的台灣和開放後的中國統治者,羨慕李光耀的鐵腕作風,嚴厲管控言論與社會秩序,打壓反對力量,長期壟斷政權,但小城市國家的假民主,無法成為可複製的模式。


蔣經國最後也知道「時代在變,潮流在變」,開始牛步民主化;現在新加坡受到網路媒體衝擊,資訊與言論更難壓制,反對黨的選民票已經到了四成,隨著李光耀辭世,新加坡模式恐怕也難再持續不變。



中國走資派鄧小平,從李光耀的實用主義出發,搬出黑貓白貓論,進行經濟開放,政治一黨專政,排斥民主體制,也被吹捧為「中國模式」,但半套改革,問題叢生,更多西方觀察家認為中共體制已經遲暮,正走向破敗。


李光耀的威權統治,備受西方媒體批評,但他自稱這是「亞洲價值」。保守派華人學者把李光耀的父權統治,美名為「新儒學」。前總統李登輝說得乾脆,那就是中國的皇帝統治。


實際上,李光耀的思想與統治術,相當複雜,並非一成不變。他曾長期被中國媒體罵為美帝傀儡,後來被捧為中國的老朋友;他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卻能說破中國文化的致命弱點。
一九七六年首次訪問中國之前,李光耀告訴美國大使,雖然他會說華語,但會談時他寧可說英語,因為說華語會被中國領袖視為「中國人」。


李光耀認為,新加坡把英語定為第一官方語言,是它與世界接軌成功發展的最重要政策:英語使它向全世界開放,參與全球發現、發明、創造的主力,也容易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公司到新加坡發展。



中國自命崛起,在世界各地設孔子學院,但李光耀認為,中國發展的障礙,除欠缺法治,最嚴重的是難學的中文和令人難適應的文化。他預言,中國人口多,可以成為世界工廠,大量生產、出口,GDP有可能超過美國,但在科技發明與創造力卻永遠無法超越美國,因為中國的文化不容許不同概念的自由溝通與競爭,只會產生同一模子的人。



李光耀對美國的多元文化雖有疑慮,但比較美國與中國發展前景,他看好美國在文化上的優勢。美國是個能包容不同文化,個人可以發展才能,自由競爭的社會,而英文不像中文那樣難學,社會不像中國那樣難適應,外國第一流人才不會去中國,而會去美國。


中國想藉派學生出國留學進行現代化,但李光耀認為,中國學生先學了中文,滿腦子中國文化的格言警句,已限制了他們的想像、思考、創造與發明的能力;他們會講英語,卻沒有英文所代表的精神。


對中國的所謂崛起,李光耀和東南亞國家都有疑慮。雖然中國稱他「老朋友」,但他仍認為美國是最善良的強權,中國卻未必如此。中國得意便甜言蜜語,但一不如其意,就會指責你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東南亞國家怕被中國市場綁入其勢力範圍,所以希望美國留在地區做為平衡。


李光耀選擇威權統治,認為國家發展並不一定要自由民主體制,在天安門屠殺之後,還體諒鄧小平「寧殺二十萬人以保二十年穩定」的話,並預言在未來五十年,中國現行統治體系不會改變,更不會走民主體制,因為那會造成中共垮台。


但在二○一○年以後,他的評估已經修正,認定科技發展使中國的統治制度失效。到二○三○年,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七十五的中國人口將是城市居民,透過網路、衛星電視,人民可以取得資訊,自己組織,中共無法再以目前的方式統治。


這正是美國專家預言的新趨勢:中國嚴重的腐化問題不斷升高;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認為,習近平不想當中國的戈巴契夫,要藉反腐及高壓修補共黨統治,卻凸顯其政治體系內部的脆弱,其結果可能相同;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更直言,中國還沒有爆發經濟金融危機是「意外」,他相信中國五年內必生大麻煩。


新加坡模式一黨專政五十年,中國模式一黨專制六十六年,都是難以持續的異數,兩者命運都難逃新科技衝擊和民心思變的嚴峻挑戰。(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8690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