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的對話-自行車環境觀察導覽
場次資料
場次 | 報名期間 | 場地 | 人數 | 費用 | 講師 | 報名 | 名單 | |
---|---|---|---|---|---|---|---|---|
9/18 轉角的對話 | 2016/08/23 18:00 ~ 2016/09/16 18:00 | 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報到地) | 20 | 0 | 陳建志 | 正取剩6名 | ||
10/23 轉角的對話 | 2016/08/31 15:00 ~ 2016/10/21 12:00 | 國立臺灣博物館 | 20 | 陳建志 | 正取剩19名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
票價說明:報名成功後,憑當日門票免費參加
提供服務:導覽機組
活動簡介
「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將於10月開展,本展將介紹大時代下自行車產業發展及民生運用的情景,重現自行車與生活記憶的交織故事。面對自行車與時俱變的角色,我們試圖從自行車承載的多樣可能性,以臺博館座落的臺北城中一帶為起點,邀請觀眾討論當代的自行車生活面貌。
活動內容介紹
INTRO|
臺北的城區,在二十世紀初的街道改正計畫,拆除不規則的市街紋理,現今的街區輪廓逐漸成形。在這古蹟林立、運輸交會的城中、城南,錯綜的單行道,以及汽機車爭道的情形,使往來的人們難以自在的駐足。
臺北的城區,在二十世紀初的街道改正計畫,拆除不規則的市街紋理,現今的街區輪廓逐漸成形。在這古蹟林立、運輸交會的城中、城南,錯綜的單行道,以及汽機車爭道的情形,使往來的人們難以自在的駐足。
街道上人與人相錯流動的空氣與獨白,來自遊客、上班族,或是洽公的人們,在吵擾的街道中,有幾句問題還等待討論:在我們居住的環境,是否有讓人們以自行車悠遊其中的路徑?我們可以如何觀察自行車環境,醞釀當代的街道新風貌?
活動流程|(原9/4場次調動至10/23,若有不便敬請見諒)
報名資訊
對象|
18歲以上民眾,每場次20人。
18歲以上民眾,每場次20人。
時間|
9/18、10/23(日) 14:30~18:30
(原9/4場次調動至10/23,若有不便敬請見諒)
9/18、10/23(日) 14:30~18:30
(原9/4場次調動至10/23,若有不便敬請見諒)
講師|
陳建志/中正社大教師、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陳建志/中正社大教師、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18歲上台北到淡江念大學,大二下因參加學校的環保展策畫人員徵選,開始踏上環保關懷的領域,畢業投入環境運動,參與能源、河川整治議題,推動垃圾政策翻轉,倡議停止更多預計興建的焚化廠計畫。
近年則推動單車生活化與友善單車環境,並關懷水圳埤塘湧泉的活化,以及河川水資源永續性的議題。現於社區大學擔任環境領域講師,帶領單車、河川生態等主題課程,白天仍進行環保專案的推動/研究或參與相關的考評與演講導覽。
注意事項|
※活動中需騎行自行車,參加者需能自力騎車,並請自備車輛及配件,Youbike於臺大醫院捷運站設有租借站,有需要租借者,15:30開始戶外行程時將會統一引導至租借站牽車。
※若活動當日遇天候不佳,則活動改以步行方式進行。
※參加活動,請攜帶身分證件現場押換導覽機(或押1000元),活動結束後,由工作人員確認後退還證件或押金。
※報名正取因故不能參加者,請早於活動二日前來電告知,以俾通知備取民眾。
※活動中需騎行自行車,參加者需能自力騎車,並請自備車輛及配件,Youbike於臺大醫院捷運站設有租借站,有需要租借者,15:30開始戶外行程時將會統一引導至租借站牽車。
※若活動當日遇天候不佳,則活動改以步行方式進行。
※參加活動,請攜帶身分證件現場押換導覽機(或押1000元),活動結束後,由工作人員確認後退還證件或押金。
※報名正取因故不能參加者,請早於活動二日前來電告知,以俾通知備取民眾。
活動諮詢|
教育推廣組 郭元興 02-2382-2699 分機413
教育推廣組 郭元興 02-2382-2699 分機413
報名須知
- 請報名正取觀眾於活動開始15分鐘前於臺博館本館入口辦理報到,逾時視同取消,並將活動名額開放候補及現場觀眾遞補。
- 活動中需騎行自行車,參加者需能自力騎車,並請自備車輛及配件,Youbike於臺大醫院捷運站設有租借站,有需要租借者,15:30開始戶外行程時將會統一引導至租借站牽車。
- 參加活動,請攜帶身分證件現場押換導覽機(或押1000元),活動結束後,由工作人員確認後退還證件或押金。
- 若活動當日遇天候不佳,則活動改以步行方式繼續進行。
- 如因不可抗拒之因素(如天災、颱風或重大意外等)以致活動延期或無法辦理時,將以電話通知參與學員。
- 報名正取因故不能參加者,請早於活動二日前來電告知,以俾通知備取民眾。
- 本館為辦理各項推廣活動等業務,需蒐集報名者個人資料以便聯繫及通知,並將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善盡隱私權保護責任與義務,承諾以合理之技術及程序盡力保護報名人員之個人資料及隱私。報名者所提供之姓名、出生年月日、e-mail、職稱、聯絡電話及身份證號碼等個人資料,本館將妥善保管與維護,並僅限於活動相關之個人身份識別、統計及學習認證資料登錄目的之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