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台灣貧富差距創新高!1%比99%的戰爭

台灣貧富差距創新高!1%比99%的戰爭2014-06-11 天下雜誌 549期 作者:張翔一、吳挺鋒、熊毅晰
台灣貧富差距創新高!1%比99%的戰爭 圖片來源:江小A是什麼樣的制度,讓台灣99%的你我,四十年來家戶所得成長遲緩,1%的富人,年收入卻一路狂飆超過1000萬?《天下》獨家取得台灣家戶稅務資料研究發現,台灣貧富懸殊,差距創歷史新高,已類似美國!但稅制不公,台灣比美國更嚴重。
因為房地產交易的資本利得,美國要課稅,台灣卻大多免稅。
台灣政府課到的稅,僅來自全民財富的四成。
《天下》最新民調,近七成認為努力賺錢也難翻身。
中研院院士已指出,台灣賦稅長期不公,早已落後國際潮流,全盤稅制改革,刻不容緩。
今年三月中的一場高中同學會,讓三十六歲的外商協理黃憲宏,心中五味雜陳。
同學會的地點,在陽明山仰德大道三段,佔地四百坪,剛整修完成的歐式別墅。黃憲宏和七、八個十多年不見的老同學,一起受邀到別墅主人「小胡」的新居餐敘。
別墅前的車道,厚重的鍛造鐵門一打開,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前庭和泳池,網球場、籃球場一應俱全。別墅前大喇喇地停放著一輛最新款的法拉利跑車,車庫內還有一輛頂級賓利房車和保時捷的休旅車。
光這三台車,總值就接近四千萬新台幣。黃憲宏偷偷算了算,自己大概要整整二十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遑論陽明山上的獨棟別墅。
「除非中樂透,不然我這輩子再怎麼努力,都沒辦法過這種生活吧,」他忍不住對小胡說,「如果我不認識你,大概還不知道自己有多窮。」
同樣三十六歲,畢業於同一所明星高中,黃憲宏和小胡,如今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去年,黃憲宏年收入近兩百萬新台幣。但小胡單靠房地產投資,就已淨賺一億八千多萬元。兩人收入決定性的差距,和努力工作與否無關,而是誰有資本錢滾錢。

台灣貧富真相:階級鴻溝 史上最大
黃憲宏高中畢業後,考上名校商學院,隨後並申請獎學金赴美攻讀企管碩士,回台後順利進入知名外商。工作五年下來,他不但很快還清了助學貸款,還存下了木柵一棟老公寓的頭期款。對許多白領上班族來說,黃憲宏靠著自身努力,如今已是同學眼中高薪、有房的「人生勝利組」了。
但出身傳產家族第二代的小胡,「起跑點」卻已遙遙領先。他大學一畢業,就接手家族逾兩億元的房地產投資,先到房仲公司蹲點兩年,鑽研房市眉角,隨後自立門戶當起投資客。家族人脈、金援加持,加上大膽採用高槓桿操作,小胡在房市打滾七年,手中資產成倍數成長,如今已是台北市小有名氣的投資大戶。
「我運氣很好,這幾年在台灣,利率低、房地產又飆漲,用資本賺錢相對容易很多,」小胡坦言。如今光是台北市的房地產投資客,像他一樣身價超過十億元的,其實不在少數。
一邊是力爭上游的專業白領,另一邊則是用錢滾錢的投資大戶。黃憲宏和小胡,是「九九%」與「一%」收入愈拉愈開,形成階級鴻溝的真實案例。更是台灣近年所得分配日益惡化的具體寫照。
原因1:所得分配失衡加劇
一%富人,坐擁全台一四%所得
近年,貧富差距加速拉大,幾乎已是台灣一般民眾的「共識」。然而政府官員卻似乎普遍「無感」。不只各部會努力宣傳「台灣貧富差距在國際上不算嚴重」;總統馬英九甚至曾將「成功縮小貧富差距」,列為自己的重要執政成績。
為何政府和民眾,對貧富差距的看法毫無交集?
官方統計數字與現實情況脫節,是關鍵原因。
政府衡量國內貧富差距的標準,是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根據此一數據,台灣自二○○○年之後,不論是五等分法或十等分法,最高所得和最低所得群組間的收入差異,都日趨平緩。
但包括文化大學社福系副教授洪明皇、國發會副主委陳建良在內,多位研究所得分配的專家都認為,家庭收支調查採用抽樣方式,容易因高所得受訪戶拒訪而調查失真。國際目前的趨勢,已改用相對更具公信力的稅賦資料進行研究。
若按照稅賦資料統計貧富差距,台灣所得前五%家庭,收入佔全體比重比官方數據高出一倍。
http://cw1.tw/CW/images/fck/F1402401019271.png

台灣的財富,更快速向金字塔頂端的一%富人集中。
根據洪明皇追蹤三十多年來台灣所有家戶稅務資料的研究,台灣應稅所得前一%的五.六萬戶富人,本世紀平均年所得僅在○一、○二年的網路泡沫和○九年金融海嘯時出現衰退,其餘時間均持續上升。截至二○一一年底為止,平均應稅所得已超過一千萬。反觀其餘九九%的家戶所得,成長極其緩慢,至今尚未超過八十萬大關。
http://cw1.tw/CW/images/fck/F1403858151688.png

原因2:隱形財富難以追蹤
房產、股票資產暴增,卻不用課稅
這金字塔頂層一%的富裕家庭,二○一一年年所得更佔全台總所得約一成四。台灣所得分配集中頂層富豪的狀況,更可說「傲視」國際。
若將洪明皇的研究結果拿來和OECD的前一%收入調查對照,台灣在各主要國家中,所得集中趨勢竟僅次於美國,超過日本、法國、瑞典。
http://cw1.tw/CW/images/fck/F1402402052889.png

這,還只是龐大冰山的一角。因為洪明皇的研究並不包含房產、股票資產等稅務漏洞。
眾所皆知,台灣前一%的富豪面貌,除了知名上市公司大股東外,很大一部份,來自坐擁大片土地的地主家族,和靠房地產、股市致富的投資大戶。
然而,由於台灣的稅制嚴重不公,土地交易僅須按公告地價另課土地增值稅,股市交易所得也無僅課法人,造成富豪靠房市、股市交易賺取的巨額財富,過去根本不會被列為所得稅的「應稅所得」。在研究機構靠稅賦資料統計所得差距時,無法納入巨大的隱形財富。
換言之,台灣財富集中、貧富差距的真實面貌,遠比目前任何統計資料,都還來得嚴重許多倍。
稅務資料都看不見的隱形財富,規模究竟有多大?行政院主計處每五年一度進行的國富調查,是目前唯一可以一窺真相的統計數字。
根據二○一二年的最新國富調查,從○七到一一年,台灣家庭五年來的財富增加,高達七成來自房地產和證券,總額更高達十一兆元新台幣。
http://cw1.tw/CW/images/fck/F1402402089554.png

而單是二○一一年,就有一.四九兆元,相當於全國六四.二%的財富增加,來自交易所得不會出現在稅務雷達上的房地產和證券。
原因3:資本大小決定命運
富豪躺著賺,平民難翻身
台灣資產價值飆升、五年創造高達十一兆元的潛在獲利,這一塊大餅,自然不可能屬於背負自用住宅沉重房貸,甚至仍是無殼蝸牛的一般受薪階級。
更直接一點說,以房地產交易為主,用錢滾錢的資本遊戲,早已讓台灣金字塔頂端的富豪和一般民眾之間的差距,比目前任何統計數據,都還遙遠。
而若要一探養地致富的富豪面貌,曾名列《Forbes》台灣富豪榜首位的宏泰集團掌門人林堉璘,最具代表性。「在台灣滿街跑的土地投資人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林堉璘,」宏大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董事長卓輝華說。林堉璘看土地的精準程度,讓他在所謂「中人」,也就是專門仲介土地交易的掮客圈,擁有「偶像級」地位。
一位土地仲介資歷四十餘年的鍾姓中人觀察,林堉璘早在民國七○年代,就開始大舉投資台北新重劃區的素地,最高原則就是與政府都市計劃腳步亦步亦趨。
他說,以台北信義計劃區為例,重劃前仍是一片苗圃、稻田與聯勤兵工廠。民國六十九年,市府正式公布重劃計劃,但除公家機關外,幾乎沒人敢貿然進場。
但林堉璘這位「老先覺」卻慧眼獨具。就在大家駐足觀望之際,他已在公告前後陸續就買下區內近萬坪土地。
從松壽路上的「Att4Fun」、威秀影城,直到國泰金控大樓與群益證券總部所在的交易廣場大樓,卓輝華估計,當時林堉璘的購入價格,一坪不過台幣七萬元到十二萬元不等。但如今,單以佔地二千六百餘坪的威秀影城土地為例,市價已經漲到約每坪六五○萬,總值一六九億。換言之,二十四年間,林堉璘幾乎不用做任何事情,就賺到了整整六十八倍的財富。
林堉璘獲取更多資本後,更繼續在台北各處複製他的養地哲學。一位土地投資圈內人透露,如今包括基隆河截彎取直產生的大直重劃區、淡海新市鎮,乃至社子島,林堉璘都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地主。
「一般沒有資本的上班族,不論如何打拚,幾個人有辦法讓自己的收入,二十幾年內暴增六十八倍?又或者,你我投資報酬率都有二○%,但你有一千萬,我只有十萬元,誰比較有機會?」冠昱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方文寶直言,在資本大量流入土地交易下,形成一般人難以跨越的門檻,也讓台灣愈來愈走向由資本大小決定收入多寡的極端不公社會。
原因4:稅制產業思惟落後
財富世襲 激化貧富差距
一%的富者愈富,財富、所得日趨集中,其實全球多數國家皆然。
從美國的「佔領華爾街」到香港的「佔領中環」,背後都是貧富差距激化,形成廣大民怨的寫照。
法國巴黎經濟學院教授皮克提(Thomas Piketty)去年出版的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引爆全球熱議。
當中就直指,近十年來,由於以歐美為首的各國,面對金融海嘯、歐債危機時,選擇以大印鈔票、製造更多資本紓困為解方,破壞了資本主義在資產泡沫化後「重新洗牌」的自我調節機制,造成全球財富繼續往全球少數的資本家集中,激化貧富差距。不僅形成財富「世襲」,更拉高社會對立的風險。
但台灣所得分配惡化的情況,卻遠比歐、亞諸國都嚴重,若加上土地交易等「看不見的財富」,甚至可能超過資本主義的老大哥美國。
稅制改革未能與時俱進,是背後的一大關鍵。
從一九九八年起,台灣薪資所得佔GDP比例一路下滑,和企業盈餘佔GDP比例一路上升,出現黃金交叉線。但台灣稅基卻主要由薪資工作者負擔。
http://cw1.tw/CW/images/fck/F1402402071247.png

「全球財富高度向資本家集中,除了市場泡沫的自然調節外,就只剩下用稅制重分配一途,」前財政部長,成功大學副校長何志欽接受《天下》專訪時表示,「但近十年來,當歐美各國都開始稅改,增加資本利得稅時,台灣卻顯然反其道而行。」
台灣不僅脫離國父孫中山「漲價歸公」的主張,更往極端資本主義靠攏。
○五年,陳水扁政府以搶救SARS後的低迷房市為由,把土地增值稅減半;金融海嘯期間,馬英九政府把遺贈稅從五○%調降到一○%。執政者為解決眼前難關,陸續為高房價埋下的引信,終在游資氾濫、低利率的今天引爆。
何志欽指出,過去幾年,政府面對經濟成長趨緩、投資停滯,仍篤信「減稅救經濟」的舊思惟,不僅對佔財富增加比例最高,稅制卻長期不公的土地交易稅制毫無作為,甚至加碼大降遺贈稅。造成十年來,所得稅結構中,來自受薪階級的「薪資所得」應納稅額,始終超過一半,來自股市和房地產交易的稅收比例卻不到一%。
「這種資本利得和薪資所得納稅額的懸殊比例,恐怕真的是台灣獨有,」何志欽說。
產業升級陷入僵局,企業主仍普遍傾向節省成本,而非創造價值,讓台灣薪資水平不但無法提升,甚至倒退,也是原因。
後果1:社會對立日趨嚴重
台灣變富人天堂 中產向下沈淪
「台商企業老闆太習慣cost down,這邊成本高,我就移到別的地方去,」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吳親恩指出,從台灣移到大陸沿海省份、再往內陸移,甚至轉戰越南、柬埔寨。「企業主將人力資源視為成本,不願投資台灣人才,嘗試產業升級,造成薪資結構僵化,也拉大了貧富差距。」
貧富差距嚴重擴大,一直是引爆社會動盪、對立、革命的關鍵因素。
台灣落後國際的稅制和緩慢產業升級,等於變相鼓勵用錢滾錢的資本交易,讓台灣成為富人炒作資本的天堂。
原是支撐社會的中產階級,普遍有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擔心落入「向下沉淪」的趨勢;沒有「富爸爸」的年輕世代,靠自身才能與努力翻身的機會,也愈來愈小。而富人,也覺得社會仇富,缺乏安全感。
「有一天,我碩士的指導教授、現在的院長對我說,我領的薪水其實跟他當年剛擔任教職時差不多,當下我真的呆了好幾秒,不知道該如何反應,」一位民國六十六年次的大學助理教授對記者道出無奈的心聲。曾幾何時,自己從中學時就嚮往的大學教職,在台灣已連所謂的「中產階級」都稱不上。
苦學多年,更花上大筆金錢赴國外名校攻讀博士,但等這位年輕的助理教授如今終於學成歸國,完成年輕時的夢想,他的薪資待遇,卻連負擔一對子女的養育費用,都顯捉襟見肘,更不用提在學校附近置產買房。
「系上有個家境富裕的新生,開三百多萬的跑車來上學,他還問我將來要不要去他家的投資公司上班,」他苦笑著說。「我只好告訴他也告訴自己,錢不是一切,工作的意義也很重要。」
後果2:經濟缺乏動能
資金集中房市股市 台灣奇蹟破滅
當薪資水平不進反退,房價卻在資本炒作下節節高升,年輕一代的專業菁英,不論擔任大學教職,或甚至醫師、律師,面臨的都是遠遜於過去的生活品質。
那麼,乾脆告別死薪水,勇敢創業?年輕世代也普遍面臨草創關鍵期,四處找不到錢的困境。
「很多潛在金主很明白地告訴我,我們的計劃他很欣賞,錢也不是問題,但同樣的資金他拿去投資房地產,有九成機率可以在一年內轉手獲利,我們卻至少要等五、六年才開始轉虧為盈。所以請我過幾年,公司開始獲利後再談,」一位七年級後段班的旅遊網站創業者無奈地說,「但我就是現在才需要資金啊,如果公司已經上軌道,我又何須四處找錢呢?」
資本家用錢滾錢的低成本、高利潤,不只相對剝奪了年輕世代的發展空間和居住正義,背後更大的隱憂,是形成投資集中於股、房市,而非投入產業創新的惡性循環,讓台灣經濟缺乏新動能。
「當炒股炒房的潛在獲利和風險、稅務負擔,都遠優於開創新事業、或投資研發時,企業主和資本家,為何還要投入產業升級?為何還要投資年輕世代?」何志欽直言。
曾經,台灣在七○年代,創下國民所得名列亞洲前茅,貧富差距卻最小的均富社會,被國際譽為「台灣奇蹟」。
但如今「台灣奇蹟」的新定義,已反轉為經濟成長亞洲四小龍最低、所得不均程度卻名列世界前茅。這既是殘酷的現實,更是國家競爭力和社會穩定的空前警訊。
如今,政府與其躲在官方統計數字後「自我催眠」,不如正視台灣所得過度集中的現實與警訊,徹底從土地為主的稅制改革開始,輔以完整的政策配套鼓勵產業創新、升級,提升員工薪資。
改變,已刻不容緩。
3分鐘 看真相 >>1%比99%的戰爭,台灣貧富差距創新高

----------------------------------------------------------
小檔案:為什麼用繳稅資料 取代家庭收支調查
繳稅資料才能反映高所得狀況。
長期以來,研究所得分配的官方數據是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其表現方式為五等分或十等分的倍數比。問題是,家庭收支調查並不易反映高所得者的實際狀況,因為1.5萬戶左右的抽樣家戶很難觸及高所得者。
這也是為什麼法國經濟學家皮克提(Thomas Piketty)會改用賦稅資料來追蹤高所得者是否「富者愈富」的原因。皮克提的研究方法,已經被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等多位學者大量引用。
-------------------------------------------------------------
小檔案:所得與財富,有什麼不同?
所得是當年報酬,財富是截至目前累積的資產。所得,指的是特定時間(例如一年)內的薪資、利息、租金等報酬;至於財富則是某一時間點(例如截至2014年6月)所累積的資產價值,包括房地產、銀行存款、股票等。通常,政府統計僅針對家戶進行所得調查。
-------------------------------------------------------------
小檔案:國富調查
優點是可了解房產與證券佔全體國人財富的增加比例,但此公開資料無法追蹤計算1%富者與其餘99%的貧富差距。
主計處所做的「國富統計」,範圍包括房地產、機器設備,以及現金、證券等金融性資產。透過歷年比較,可以看出國人財富增長的狀況,其中以房地產價值的增加佔最大的比例。是目前唯一可以看到國人資產中包含房產、證券資料的調查統計。
-----------------------------------------------------------
洪明皇研究方法說明
國內取得賦稅原始資料極為困難。文化大學社福系副教授洪明皇採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克提(Thomas Piketty)的研究方法,以插補法估算台灣高所得家戶所佔比例。在實證分析過程,也曾以1999年財政部綜所稅抽樣電子檔的高所得者所得份額數據,與插補法下計算的高所得者所得份額數據作對照,兩項資料的所得份額數據差異不大。
該研究論文已經審查刊登於中研院的學術期刊《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013)《台灣高所得者所得份額之變化:1977-2010》。
所謂最高1%家戶總所得所佔全台總所得比例公式為:最高1%的稅籍家戶總所得/全體申報家戶總所得+潛在稅籍家戶(所得稅額未達起徵點與地下經濟)總所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