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社區食農課程】在萬華.好好吃:玉米大變身

【社區食農課程】在萬華.好好吃:玉米大變身

作者: 
鄭婉郁/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秘書
「今天有吃玉米了嗎?」修玲老師在台北牛乳大王的社區食農教育課程中,一開口就拋出了這個問題,孩子們努力想著回答:「沒有耶」、「稀飯加玉米」、「玉米濃湯」、「昨天有吃過」…老師繼續問:「那沒有吃到的人真的沒有吃到玉米嗎?」疑…老師為什麼這樣問呢?老師,你到底在賣什麼關子啊。
老師接著秀出了幾張照片,讓孩子回答是否跟玉米有關係,《玉米炒飯》當然有關係囉,都看到一顆一顆的玉米了。《巧克力脆片》怎麼可能有玉米,應該只有巧克力吧。《可口可樂》這沒有關係,不可能有玉米啦。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著每一張圖片,直覺地反應著圖片中的食品是否有玉米,老師又說了:「玉米,除了我們看到的一顆顆實際的玉米,也可能是不一樣的狀況出現喔,玉米的魔術就藏在細節裡。」可見玉米在我們的生活中蠻常見的,只是所謂的常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堂課叫作《玉米大變身.營養大減分》,至於怎麼變呢,我們繼續聽下去吧。
 
玉米是蔬菜還是主食呢?
我想大部分的人會覺得是蔬菜吧,其實玉米是中南美洲的原住民生活主食,經過了飄洋過海,成為種植面積廣大的世界三大主要糧食之一,但是玉米到底算是主食?還是蔬菜呢?修玲老師請志工媽媽們幫忙發給大家玉米筍,問大家覺得玉米筍跟玉米有相關嗎?有個孩子馬上說出了「baby corn」,是的,玉米筍是玉米的孩子;透過新鮮玉米與糙米飯的比較,不管醣類、脂肪、蛋白質、熱量,玉米與糙米的數值都不相上下,所以可這麼說,新鮮整支的玉米是主食,玉米筍是蔬菜。那玉米是怎麼長出來的呢?透過一張張的照片,讓孩子了解玉米的成長,助理老師發不同品種的玉米給現場的親子們,請大家觀察看看玉米粒的排列方式,數一數一圈玉米有幾顆,嘗一嘗不同的玉米品種味道如何。我們第一次仔細的去面對我們常吃的食物~玉米,才發現原來玉米大都是偶數的,白玉米、甜玉米、白糯玉米 黑糯玉米、水果玉米,不同的玉米軟硬不同,顏色不同,甜度不同,原來玉米這麼的多樣與有趣,而玉米的名稱有玉蜀黍、包穀、番麥…根據不同文化、顏色、種類而有不同的名稱,琳瑯滿目,老師提醒,玉米雖然是一種作物,但就跟人一樣有不同膚色,我們要尊重不同的名稱及其衍生出來的食物文化,才能享受食物的美好。


玉米大變身
玉米的結構有甚麼呢?蒂頭、胚芽、胚乳、總皮。「玉米」經過研磨可以成為「玉米粉」,所以巧克力脆片的成分內有玉米粉;許多的「玉米胚芽」可成為玉米胚芽油,或是與其他的油品成為調和油;「種皮」與蛋白質混合可以做成飼料;「胚乳」內有澱粉與蛋白質,拿掉蛋白質後就剩下玉米澱粉,終於知道老師為什麼問:「沒有吃到玉米的人,真的就沒有吃到玉米嗎?」原來玉米在我們生活周遭處處可見,只要我們仔細觀察食品的產品標示,就能知道玉米處處都在,甚至連最不可能的飲料中都可以見到玉米糖漿,真的是太驚人了。


玉米料理DIY
終於到了眾所期待的玉米可樂餅,從馬鈴薯壓泥到塑型下鍋,凱君媽媽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教作,媽媽們不斷的仔細詢問細節,讓大家都可以無誤地做出好吃的可樂餅;看著孩子們開心的模樣,加上親子一起實作互動,相信許多媽媽應該都會願意回家再作給孩子吃,而孩子也會更有自信的願意幫忙媽媽動手一起作可樂餅。


   


玉米大變身.營養大減分
課程最後,老師提醒大家回頭想想,玉米澱粉可以做成糖果餅乾等食品,但過程中營養成分卻大大的減分,是否失去了我們對於藉由食物攝取營養的目的;玉米發酵成為酒精之後可以作成生質柴油,近年有玉米澱粉做成的食品容器聚乳酸(PLA),雖然我們希望少用塑膠製品,但因為玉米可以做成各種東西,而把大量的農田改去種植基因改造玉米,為了生活上的便利是否也剝奪了人吃到新鮮食物的權力呢?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多多思考的問題。經過這堂課,下次購物時,記得看看成分標示,說不定你會發現更多玉米的蹤影喔。


 
 
課程資訊與紀錄:
在地拾農廚桌田園~在萬華、好好吃~台北牛乳大王
【社區食農課程】在萬華.好好吃:健康吃全穀
【社區食農課程】在萬華.好好吃:甜蜜的滋味
【社區食農課程】在萬華.好好吃:食物不浪費
【社區食農課程】在萬華.好好吃:格外有意思
 
環教資訊類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