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暴力創傷心理療癒」研討工作坊
合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音聲發微研究群、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策劃: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輔大心理系兼任助理教授
吳易澄/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主任暨主治醫師、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
緣起
從上個世紀的亞美尼亞大屠殺,納粹猶太死亡集中營,殖民帝國在世界各地的高壓統治,盧安達族群戰爭,前南斯拉夫族群與宗教屠殺,紅色高棉的「自我屠殺」(auto-genocide),日本皇軍慰安制度等戰爭性奴役,中國文化大革命、台灣戒嚴時期白色恐怖、中南美洲獨裁政權下被迫「消失」的人群,澳洲原住民「被偷走的世代」,延續到當前所謂全球化的世紀中,超越國界、形式更為複雜的族群清洗,宗教戰爭,極權國家對異議者的政治迫害,新資本主義對勞動者的制度化壓迫,乃至於民主國家對人民更為細緻的控管,握有政治、軍事、經濟權力的統治階層對人民施行的政治暴力,從未在號稱進步的當代人類社會中消失,而那些已被多數人視為歷史的政治暴力事件在受害者心理造成的創傷與烙印,亦未曾如俗諺所欲教導的傳統智慧那般隨風飄逝。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以降,嘗試與政治暴力下倖存者遭逢的心理臨床工作者發現,極限人為暴力不僅在直接遭受迫害、酷刑、羞辱、踐踏、操縱的受創者的心靈留下難以抹滅的烙印,無論是因著內在的恐懼、恥辱感,或來自外在的冷漠、否認、箝制而被迫噤聲的創傷,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和路徑傳給第二、第三代。(Douville 2014; Davoine and Gaudillère 2004; Robben and Suarez-Orozco 2000; Caruth 1996; Bion 1997)台灣距離解嚴不到三十年,政治暴力引致的心理創傷和代間創傷,原本應是值得心理治療或諮商領域深入思考的議題。然而,在特定歷史及社會脈絡中形塑而成的、對於心理專業「中立」的去政治化想像,卻使得台灣本土心理專業長久以來忽略了人為暴力創傷的政治面向。
政治暴力引致的心理創傷,與通常被視為私領域的人為暴力(如性侵、家暴)、天然災害(如九二一震災)、公共意外災害(如八仙塵暴)造成的心理創傷之間,是否存在差異?主流精神醫學和臨床心理學的統一診斷標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否足以幫助我們理解創傷主體不同層次的內在經驗?而以個人日常生活機能的恢復,以及強調個人或社群「韌性」(resilience)為主要認識框架的心理治療取向,是否足以支撐政治暴力創傷的處遇工作?社會認納(social recognition)在個人或社群的創傷療癒中扮演何種角色?一個尋求轉型正義的社會,如何面對橫跨幾個世代的創傷傳承現象,並察覺歷史創傷延續、潛藏在當前文化社會中的各種形式?
本次研討工作坊特別邀請到法國專門從事政治難民心理治療工作的普利摩・列維中心(Centre Primo Levi)的兩位資深講師和臨床實務工作者,分享此中心這二十年來奠基在精神分析理論取向上的心理臨床工作,如何聆聽政治創傷主體,好讓這些主體以其真實、殊異的面貌在心理治療情境中現身,並透過實際案例細緻地闡述,政治暴力創傷的心理療癒為何需要同時觀照個人和社會集體雙重面向。
日期:2016/3/26-27
地點:輔仁大學心理學系(詳細地點請見錄取通知)
師資:法國Primo Levi中心資深講師
- Helena D’Elia (Primo Levi中心教學主任、精神分析取向資深心理師)
- Beatrice Patsalides Hofmann (臨床心理學博士、資深精神分析師)
主持人/即席翻譯:
-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精神分析師)
-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 宋文里(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
- 吳易澄(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 夏林清(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探討主題:
- 相較於其他人為暴力引致的創傷,政治暴力創傷的特殊性為何? 如何設定其目標?
- 為了了解政治暴力創傷的主體經驗,以設置更適切的處遇,是否可能建立一種普遍的「政治暴力創傷」臨床圖像,或者政治暴力創傷的臨床陪伴,必須按照每個個案的特殊性創造處遇方式?
- 在以主體為核心的臨床處遇中,心靈工作過程和內容有哪些特殊性?
- 已經成為全世界主流精神醫學和臨床心理學切入心理創傷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診斷標籤,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能幫助政治暴力創傷的臨床處遇?
- 如何思考此種特殊暴力形式心理創傷和處遇的時間性?
- 倘若政治受害者無法離開原生地區,而此地仍然在極權壓迫統治之下,心理治療如何可能?
- 社會認納在政治暴力受害者的心理療癒中扮演何種角色?
- 政治暴力的跨世代創傷以何種形式展現?跨待創傷的心理處遇是否不同於第一代受難者?
- 講堂:對政治暴力創傷議題有興趣的專業人士及相關系所學生
- 小組工作坊:有志於從事政治暴力創傷心理療癒的專業人士及碩班學生(以有實務經驗及全程參加者為優先)
錄取通知日期:2016/3/4
錄取人數:講堂50人;小組工作坊20人
報名須知:錄取者將可免費參加講堂或/和工作坊,但需於指定日期前繳納保證金方完成報名手續。保證金將於工作結束時退還。
* 將申請心理治療學會、心理輔導與諮商學會、精神醫學學會繼續教育學分認證
聯絡人:黃小姐 02-26523438 (週二、週五)
politictrauma@gmail.com
參考書目
Bion, Wilfred. 1997. War Memories 1917-1919. London: Karnac books.
Caruth, Cathy. 1996.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anieli, Yael (Ed.). 1998.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Multigenerational Legacies of Trauma. New York, London: Plenum Press.
Davoine, Francoise, and Jean-Max Gaudillière. 2004. History Beyond Trauma: 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cannot stay silent. New York: Stock.
Douville, Olivier. 2014. Les figures de l’Autre - Pour une anthropologie clinique. Paris: Dunod.
Robben, A. C. G. M. and Marcelo M. Suarez-Orozco (Ed.). 2000. Cultures under Siege: Collective Violence and Traum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彭仁郁, 2014, 〈過不去的過去:「慰安婦」的戰爭創傷〉, in《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汪宏倫主編,臺北:聯經出版社,p. 435-513.
(陸續更新中)
TO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