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11/19-20國家圖書館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
            時間 * 2015年11月19-20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聯絡人 * 蔡先生,Tel: 2361-9132#351;E-mail: ccstcc@ncl.edu.tw 內容簡介 *

自十六世紀歐洲的傳教士開始探索中國文化,開啟漢學研究以來,經歷無數漢學研究者艱辛努力,終使漢學從篳路藍縷到開枝散葉。隨著近年中國經濟勢力的崛起,全球掀起中國熱,漢學也從而蔚為國際顯學。回顧漢學的發展,華文世界傳統的研究成果已有穩定的基礎和豐厚的底蘊;但西方世界的漢學研究勇於嚐新,擅以跳脫的視角和突破的勇氣,為漢學研究注入活水,自成體系,價值獨具。不可諱言,正是東西雙方的漢學魅力精彩交融,方能造就出今日的國際漢學風采大觀。

當今各國漢學研究的特色,除了前瞻性的研究趨向,另闢蹊徑的新材料、新方法與新觀點,甚至慧眼獨具的新議題,也不在少數,都是當前中外漢學界頗感興趣的論題。

值此資訊網路時代,數位科技為漢學研究帶來許多新的研究工具,國內外各大學和研究機構,莫不積極進行文獻數位化的工作,並利用大數據資料庫的檢索方式分析、比對資料,而有突破性的發現,成果非常豐碩。世界各國漢學資源新工具的產生和應用,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亦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有鑑於此,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和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特以「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為題,共同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廣邀世界各國漢學機構與學者,展現各自的漢學研究成果與特色,並藉由此研討會,促使海外與臺灣在地的學者專家進行學術對話與交流,為新世紀的漢學研究發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擘劃跨越時空和文化藩籬的新趨勢,打造全球漢學研究新的里程碑。


【籌備委員(按姓氏筆劃排列)】
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召集人))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林啟屏(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
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臺文所教授)
陳淑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寬重(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暫訂議程】
11月19日
9:30-10:30
【專題演講】
數位人文學與新漢學(王汎森,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10:50-12:20
Humanities Tools for Library Resources: Connecting Resources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Studies(為使用圖書館資源設計之人文學科研究工具:連結研究資源與漢學研究之未來)(Hilde De Weerdt(魏希德),萊頓大學中國史研究所教授)
由資料庫到數位研究平台──談佛典文獻數位研究工具之發展與演變(洪振洲,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

13:40-15:10
Teaching Southern Hokkien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n a Chinese Department(海外中文教學中的閩南話課程)(Bernhard Fuehrer(傅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及內亞語言文化系教授)
Thorough Dilettantism Rethinking the Works of Georg von der Gabelentz(Joerg Huesemann(徐約和),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助理教授)

15:30-17:10
沈船記:美船羅妹與晚清臺灣(Shipwrecked: The American Rover and late Qing Taiwan)(葉文心,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網絡與脈絡(許雅惠,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1月20日
9:00-10:30
Who Will Read What You Writ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cholarly Network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Digital Age,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Place in Song History(誰會讀到你的文章?數位時代學術社群的創建與維持──以宋代疆域研究為例)(Patricia Buckley Ebrey(伊沛霞),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韓國數位人文教育現狀與課題(金把路,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博士生)

10:50-12:20
近代漢語中「環境(environment)」與「自然(nature)」名詞的誕生:一個數位人文學的觀察(The Birth of “Huanjing (environment)” and “Ziran (nature)” in Modern Chinese: a Case Study of Digital Humanity)(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Duncan Paterson(杜克),海德堡大學博士候選人)
疾病感覺地圖:地理資訊系統(GIS)視野下的文本世界(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羅珮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助理)

13:40-15:40
Traditional Poetry in Western Sinology– Remarks on Methodolog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中國傳統詩歌在西方漢學的地位──關於研究方法以及教學實際)(Olga Lomová(羅然),捷克查理士大學東亞系教授)
《全唐詩》的分析、探勘與應用:以計算語言學的觀點(劉昭麟等,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與資訊科學系特聘教授)
On Literary Topics and Topic Modeling(關於文學主題和主題模式)(Jack W. Chen(陳威),洛杉磯加州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16:00-17:20
【綜合座談】
漢學研究之國際合作與交流
主持人:朱雲漢(中央研究院院士/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本研討會所有發表論文摘要,刊登於8月出刊之《漢學研究通訊》34卷第3期,歡迎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