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年8月20日至106年1月8日
我一直選擇以抽象語彙創作,也喜歡由未知全然解放自我的方式開始。但在發展過程中,理性與感性相互結合,使我置身於一種自旋的關係場中…… —薛保瑕
對薛保瑕而言,藝術猶如其生命符碼,抽象藝術的探索與實驗是她的藝術基調。她在美國恩師Richard Bove曾經對她的提問:「保瑕!抽象藝術發展已逾百年,抽象藝術創作還可以怎樣走下去?」深切地影響著她,啟發她對抽象藝術的思考視野,為當代抽象藝術尋找下一步的可能性,成為她藝術追尋的主要課題。
薛保瑕1956年出生臺中,自幼喜歡塗鴉畫圖,就讀曉明女中時決定報考美術系,乃從鄭善禧學習水墨,進張淑美畫室學習素描與水彩。1975年考進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畫組,開始學院養成教育,校外並師從孫雲生學習國畫,從四君子、人物白描到潑墨山水畫創作歷程的體認,點滴累積並影響其日後的創作。1979年師大美術系畢業分發至中和國中任教,四年後為追求藝術上的精進毅然辭職赴美留學,進入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攻讀碩士,主修繪畫、副修雕塑兼習其他媒材技法,並開始以抽象語彙創作;1986年畢業已屆而立,更確立以抽象藝術探索為未來研究與創作之志向。1990年申請進入紐約大學博士課程,1995年以「後現代主義時期的抽象繪畫:藝術家/研究者作品之關鍵性與創造性」論文,獲頒藝術博士(D.A.)學位。薛保瑕學院出身,集藝術家、學者、教育家於一身,深厚的東方美學底蘊與人文素養,在西方藝術思潮的激盪下,豐富她創作的視野與內涵,孕育出她對多元媒材的靈活運用能力,建構出繽紛多彩的抽象藝術新貌。
綜觀薛保瑕抽象藝術的演繹之路,乍看實在難與言喻,當一個受過臺灣學院教育兼習中西繪畫的藝術家,置身紐約藝術大洪爐,毅然投入抽象藝術創作的行列,面對的是歐洲抽象繪畫發展的源流及戰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以降的藝術潮流;當抽象繪畫宛然已成形式,視覺符號逐漸賦予具體指涉,她則拋開東方書寫抒情意象,擺脫結構簡化變形物象,而是選擇「直接面對」,面對空白畫布、面對太初的渾沌與浩瀚、面對自已內心底層的心象。如資深藝評家王嘉驥所言:「回顧薛保瑕的藝術歷程,不管是使用魚餌、鉛錘、魚網等現成物、抽象性的符號書寫、九個圓的視覺結構,或是網絡形態的繪畫介面等,實際都是測量經緯的各種不同手段。」多元媒材的掌握與視覺符號的運用,是她創作的載體;在創作過程中,不停地實驗與回溯,不斷地起始、檢視與轉向,使其在風格的表現上,不論冷抽象的凝練深邃,或熱抽象的奔騰激昂,皆呈顯出她對生命的感悟、觸動及心緒流轉,蘊含對社會人文的關懷、歷史與現實的思辨、理性與感性的交織、精神與物質的對立及拉扯、意識與潛意識的迸發、伏流與迴盪等。2016的新作<勢態>是她挑戰更大尺幅的嘔心力作,堪稱臺灣女性抽象藝術家創作巨幅作品的代表人物,彰顯她在抽象領域上,試探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其對抽象藝術在當代發展出新可能與新動能的強烈企圖。
「直接面對:薛保瑕個展」特別邀請資深策展人蕭瓊瑞教授策展規劃,展覽以「回溯」的方式分三個主題架構呈現:一、思維/測量(2013-2016);二、流動/符碼(2004-2013);三、限象/現象(1984-1997),展出薛保瑕1984-2016年的60件作品,除了以其38件抽象畫為展覽主軸外,並展出版畫、素描及陶藝……等作品。蕭瓊瑞教授以抽絲剝繭的細微觀察,陳述藝術家生命歷程暨剖析其創作深層意涵,呈現薛保瑕30餘年豐沛的創作能量及旺盛的藝術創思。本展亦兼及紀錄影片及圖書專區的規劃,具體而微地呈顯其對當代抽象藝術的多重探索成果。期望觀者與作品「直接面對」,遨遊於藝術家所築構的抽象藝術的深邃之境,沈思與解密其作品所闡釋的符碼,體驗藝術家在中西藝術融合下,所創發出的抽象語彙與獨特魅力,及其所蘊含的藝術風華。 術風華。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