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臺灣博物館人類學館藏研究重大發現賽德克巴萊—莫那魯道唯一遺物12/27公開亮相


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館藏研究重大發現

賽德克巴萊—莫那魯道唯一遺物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吳佰祿日前整理日本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藏品帳冊資料時,發現其中一本帳冊中有一筆紀錄,記載著在1927-29年間向當時台中州能高郡馬赫坡社(今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購買一對貝珠踝飾的資料,其所有者(賣者)的名字係以日文片假名拼寫,比對之後,赫然發現其所有者就是當時馬赫坡社的頭目、後來以霧社事件(1930年)而著名的抗日英雄:莫那魯道。

研究組組長李子寧表示,在賽德克族中,這種貝珠踝飾為男子馘首兩次以上才有資格配戴的儀式性裝飾,故本對踝飾很可能就是莫那魯道當年所親身配戴,作為身分地位的象徵。後來在1927-29年以當時幣值2日元的價格賣給當時正進行全島原住民文物蒐集的「佐久間財團」,之後又將所有蒐集的文物移交「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即今日國立臺灣博物館。

電影「賽德克巴萊」曾描繪莫那魯道在1930年率領賽德克達亞群各部落發起激烈武裝抗日行動,史稱「霧社事件」,莫那魯道本人在起事失敗後飲彈自殺,並未留下任何遺物(其遺體曾被臺灣總督府公開展示,後存於台北帝大,在1973年歸葬),本對貝珠踝飾應為目前所發現莫那魯道生前唯一的遺物,彌足珍貴。

臺博館典藏之十二串白色硨磲貝珠串間雜少許黑色玻璃珠,以三片方形穿孔貝片間斷相隔,佩戴時繫於踝部,為男子限馘首兩次以上者,才有資格配戴的儀式性裝飾,故為社會身分地位的象徵。「勇士文化」與賽德克族現世的生命價值緊密相連,有「馘首」戰功的男子同時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及與此身分地位相關的儀式性服飾,並隨著戰功的累積而更形精美,且在部落社會權威體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臺博館決定將這件珍貴文物於今(102)年1227日於凱達格蘭館「在首都看見原住民經典:臺灣原住民族典藏精品聯展」作史上第一次公開亮相。除了這件重要的文物外,該館另將提供其他15件典藏原住民文物,包括世上唯一證明蘭嶼達悟(雅美)族與菲律賓巴丹群島文化親緣關係的物質證據:以整片鞣製皮革製成的「牛皮甲」、來自中部的平埔族群—巴則海族,充分展現其獨步織藝的「無袖短衣」等,與其他博物館共同展出。
國立臺灣博物館
台北市中正區100館前路71號
http://www.ntm.gov.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