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台灣經濟與中國連結將加速產業滅絕!

台灣經濟與中國連結將加速產業滅絕! 2014-09-01

儘管張顯耀事件究係共諜案或政治鬥爭仍未釐清,公民團體要求停止兩岸黑箱談判的呼聲亦不斷,馬政府卻仍決定在九月十日重啟兩岸貨貿談判。而被太陽花學運阻止的服貿協議,以及備受質疑的自經區,馬政府依舊強力推動,展現叩關不成絕不中止的頑強意志。在此關鍵時刻,台灣經濟受到兩岸連結衝擊的負面效應卻正在浮現,我國農業與製造業在中國扶植其本國產業,及對我「搶單、挖角、挖技術」的威脅下,正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

馬政府推動傾中經貿政策,總以不會傷害本土產業,並保證不會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且可讓台灣擺脫邊緣化危機,帶來豐碩的經濟效益作為訴求。不料,台灣與中國第一個經濟協定ECFA簽署後,歷經三年多的檢驗,不但承諾的經濟效益未如預期,台灣也未因此得以化解中國的反對,順利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推動與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反受其害的是,中國藉此管道獲得我產業的技術、人才與管理經驗,加持其本國的農業與製造業,再憑藉官方資金的挹注,與低成本優勢,成為我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甚且有取代我方產業之勢。

馬政府推動的自經區,被批評將淪為禁止進口的中國農產品來台加工,再以台灣品牌外銷或在台銷售的變相管道。這種憂慮不是無稽之談,日前坊間媒體即就台灣農業面臨滅絕危機進行深入探討,發現馬政府在簽署ECFA時承諾「現在或未來只會開放台灣不生產的中國農產品進口,更不會傷害台灣農民。」但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報告指出,台灣擁有三千多項農產品種中,已有兩千多項透過各種管道流至中國。加上中國至今已設立二十九個台灣農民創業園,面積幾乎是台灣的八.六倍大,並獎勵我農業人才與退休官員帶著技術及品種,至中國複製台灣的生產流程,已有豐碩成效。此舉造成在ECFA早收清單中台灣能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都已被中國引進並在當地生產,甚至回銷台灣或出口國際市場,變成我農產品的競爭者。它的後遺症是,台灣很多曾為世界第一的農業王國一一消失,從吳郭魚、鰻魚、毛豆到鮑魚。而台灣蜜棗、火龍果、鳳梨、番茄、芒果、蘭花等優質農產品,也都被移植到中國生產。如此一來,台灣農產品不但打不開中國市場,更在國際市場上受到這些中國山寨版農產品的競爭,甚至在本國市場亦面臨低價傾銷的衝擊。

在台灣農產品受到中國計畫性移植打擊的同時,台灣引以為傲,打造經濟奇蹟最大功臣的製造業,也同樣陷入苦戰。中國在長期扮演世界工廠之後,將供應鏈本土化,扶植本土產業,列為國家政策,並且意圖藉由龐大的本土消費市場培養世界級品牌。中國企業既有政策鼓勵,更具廉價勞工與低成本的優勢,加上官方將投資當成美化GDP數字的手段,因此完全不計盈虧,大力擴產,結果供過於求,造成價格崩盤。在基礎建設上,中國本身的鋼鐵水泥煤炭等產業幾乎土崩瓦解;在科技業上,如太陽能、LED、面板,則是一片慘狀,更牽連台灣相關業者,堪稱損人不利己。但在如此計畫性培植本土產業的措施下,中國產業供應鏈藉著低價與挖角人才,盜取商業機密與技術,確實壯大起來。而中國產業壯大的最大受害者,無疑就是投資中國最多的台灣。巴克萊銀行首席分析師楊應超,日前即以「中國,你好;台灣,再見」(Hello China; Goodbye Taiwan)為題,深刻點出了台灣科技產業即將被中國取代的危機。

中國經濟受惠於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而崛起,但其實力壯大後,與全球主要貿易對手的矛盾亦不斷擴大。這種矛盾不僅在中國與美歐日等成熟經濟體之間愈演愈烈,台灣與中國的經貿戰也正在上演,中國企業對台廠的「搶單、搶人、搶技術」,等同進行一場嚴酷的殲滅戰,台灣經濟正在生死線上掙扎。但馬政府卻渾然不覺,為了達成親中的政治目的,強行推動台灣經濟與中國連結,此舉無異是把台灣推入火坑,加速台灣產業的滅絕。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8094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